【金融案例】蚂蚁金服:金融创新超速监管的三年
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立足于自身的风控能力建设,完善本行的风险控制策略。一是不得将授信审查、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,不能异化为单纯的放贷资金提供方。参与银行应开发与业务匹配的风控系统、风控模型,配备专业人员。应独立开展客户准入、风险评测、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确定、贷后资金用途管理。 何为核心风控业内存在相当大分歧,蚂蚁金服此业务主要做导流和风险评估,收取服务费,但不兜底,由金融机构自主风控,但蚂蚁金服的风控的标准对银行决策参考性有多大是值得探讨的。 此外,若监管偏松,是否会重蹈P2P行业恶化的悲剧,蚂蚁金服有风控和品牌优势,但其他从业者放开是否会影响行业稳定呢?金融监管究竟是宽松保增长还是严格防风险,这是监管层面最应该考虑的。 2019年,蚂蚁金服扭亏,我们认为: 1、对一些补贴类项目及时止损或者是减损,如对商家的提现补贴减少,以及用户还信用卡此类支付端操作的收费,都是在降低支付运营成本,以此对冲无备付金利差之后的企业盈利性; 2、开拓了相互宝这一新收入,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余额宝收入减少带来的影响; 3、联合贷、助贷的模式迅速成长,弥补了ABS去杠杆带来的成长性问题,以上两项手段很大程度上解决2017年以来监管加大带来的成本过大问题,后者则主要为新增规模,以此撬动了更大资金规模,甚至是2019年末消费贷共计7000亿元的余额规模较之2017年是有很大的提升,成为新利润的重要贡献者。 除以上之外,蚂蚁金服承担了部分理财产品的销售工作以及部分导流业务,监管对其并未有太大限制,因此,2017-2019年相差不大,故不赘述。 在2018年,蚂蚁金服达到了1500亿美金的市值,折算人民币达万亿元,以2017年131.9亿元的税前利润测算,市盈率将达百倍之多,但由于支付方面的微利甚至是亏损,蚂蚁金服又属于典型的低市销率强市盈率的特点,2019年,监管层面对其并未有新的针对性文件,联合贷款也属于观察阶段,2020年,监管如何将决定着蚂蚁金服的市值管理问题。 2019年后蚂蚁金服明显加大了对花呗的扶持(如双十一打出花呗免12期利息的营销口号,此为新的补贴业务),其一方面在于花呗对阿里电商主体的助力作用,花呗作为信用消费可提前释放零售规模,但另一方面,由于消费类小贷在政策上仍处于鼓励阶段(P2P公司转小贷成为政策一大引导方向),此部分可减少企业整体在监管层面的承压。 从金融学教程看,金融创新一直是与监管博弈的结果,诞生于1970年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,其出发点也是以此摆脱准备金的束缚,提高资金盈利性,在此前蚂蚁金服发展路径中,金融创新快于监管一直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,如今监管速度明显加快,蚂蚁金服能够保持以往速度是有着一定难度的。 根据蚂蚁与阿里巴巴协议,阿里对其将由此前的分37.5%的税前利润改为33%的股权投资,这曾被媒体解读为蚂蚁金服要IPO的节奏,但在我们看来,此实为阿里方面承担了蚂蚁金服的部分运营成本(2019年Q2,蚂蚁金服向阿里支付知识产权费用16亿元),为蚂蚁减压,以应对监管带来的盈利性风险。 蚂蚁金服分季度对阿里支付的版权费:摘自Bloomberg 2020年之后,蚂蚁金服将在此减少数十亿的成本,这既是一个好开头,同时又代表着监管仍然存在不可测的风险,这都相当考验蚂蚁的运营。(来源:科技说 文/老铁007 编选:) (编辑: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